回归生命·唤醒儿童
——江北新区2024教改联盟骨干教师展示活动(语文学科)
夏意正旺,时光清浅,在这充满生机的春夏之际,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于5月16日上午承办江北新区2024教改联盟骨干教师展示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落实“双减”“双新”精神,准确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理念和要求,在素养型目标的引领下,以区域“唤醒课堂”课题研究为驱动力,结合教改联盟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探寻中段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今天的活动,由浦口实小杨星月老师、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莫蓉蓉老师、顶山实小章芸老师带来《芙蓉楼送辛渐》的同课异构,并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亚老师指导。
杨星月老师从王昌龄的送别诗入手,把我们带入送别诗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共读,让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又通过根据注释、联系生活,了解诗人的方法,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表达,最后通过视频了解王昌龄的一生及其志向。学生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中体会诗人高洁的品质。
莫蓉蓉老师创设单元学习情境,以追光者的身份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走进古诗。在莫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中,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寒”和“孤”、“冰心”和“玉壶”的内涵,通过小组讨论,品读诗人的高洁品质。整节课层层递进,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章芸老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娓娓道来的故事,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送别的夜晚,又通过读诗的四层境界,指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古诗。课堂上,章老师抓住本诗中三处地名、两种心境和一个回答,巧妙地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王昌龄的人生,感受其纯洁正直、清廉高尚的品格。
学习一首诗,读懂一个人。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师生配合,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特级教师杨树亚在点评时首先肯定了三位教师的课是基于语文的课、基于古诗的课,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语言转化为学生生长的力量,整个课堂像一首散文诗。此外,他还提出了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遵循古诗教学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跳出俗套,适当定高标,唤醒学生的诗心、诗情,让学生像诗人一样用心且抑扬顿挫地读诗。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诗?”“今天我们如何去读诗?”,把握好古诗课堂理解度和拓展度,追求作者、编者、教者和学习者的四位统一,真正让学生深入课堂、深度思考、学会运用。
万物向新,聚势而生。最后,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林莉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肯定了三位老师的精心设计,也感谢杨特的细致点拨,更对我校青年教师的语文教学提出谆谆教诲,相信顶山实小的教师们一定在今天的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相信江北新区的教师们都将同向同力,共研共生,着眼于学生,着力于课堂。(文字:朱皖琼 图片:钱敏 第一审核:严敏 第二审核: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