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儿童: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的深度学习策略
——储广林、杨德铸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暨“唤醒儿童”前瞻项目、乡村骨干项目专题活动报道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双新”精神,准确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理念和要求,在素养型目标的引领下,以区域“唤醒课堂”课题研究为驱动力,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探寻思辨性阅读的深度学习策略,促进阅读教学课堂模型转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于9月19日下午举办以“唤醒儿童: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的深度学习策略”为主题的协同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 各展风采
第一节课例由顶山实小章芸老师带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章老师设置了“梳理爱的不同表达”“感悟爱的不同表达”“分析爱的不同表达”这三个学习任务,从母亲更关注“人”而父亲更关注“诗”带领学生理解父母两人做出不同判断的原因,又从“父亲的一句批评真的足以让巴迪失声痛哭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讨论。紧接着带领学生思考长大后的巴迪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讨论批评和鼓励相辅相成,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最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思考,要乐于倾听鼓励,也要勇于面对批评,让学生明白一切的出发点都是爱。
第二节课例由顶山实小毕玉蓉老师带来《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课堂伊始,毕老师播放的短片扣人心弦,渲染了整个会场的氛围。课堂上,毕老师以“壮士”能否改为“战士”这一主导问题引发学生思辨,接着带领学生聚焦三个镜头: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围绕学习任务“交流难忘场面”,从感受英雄形象,感受战斗场面,引导学生关注动作、语言描写,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对“壮士”一词的体会与见解。在任务二聚焦“点面”,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毕老师首尾呼应,不断强化“壮士”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学生们在毕老师的带领下情绪激昂,满心热忱。
第三节课例由储广林名师工作室的成慧敏老师带来《穷人》第二课时,成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梳理小说内容。成老师的课堂干脆利落,简洁而生动,带领学生关注桑娜的内心独白,紧扣文章关键词句,抓住小小的标点符号,指导学生一遍遍入情入境地朗读。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每个人都能各抒己见。可见亲切自然的成老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
专家指导 助力成长
三节精彩的课例之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储广林为大家带来了主题讲座:《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深度学习的实践》。储特首先从课标的角度分析,指导老师怎样理解思辨性阅读;接着从不同的能力要求展开,探讨思辨性阅读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最后结合具体的课例,阐释了不同文本中的深度思辨。储特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的指导与点拨让我们对思辨性阅读的深度学习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思考。
活动总结 指引方向
活动最后,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小语教研员杨德铸对本次活动作总结讲话。杨主任首先肯定了三节课例在思辨性阅读和深度学习两方面的成功之处,更强调了要在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思辨和深度学习,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动作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思考内涵,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启迪,唤醒思维。
积薄为厚,聚少为多。此次教研,老师们经历了一次思维的碰撞和理念更新,通过发掘课堂的唤醒因子,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力,从而推进思辨性阅读的深度学习。善学者明,善思者智。老师们将以此为契机,凝心聚力,努力建构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综合性、情境性的新样态课堂。(文字:朱皖琼 图片:钱敏 第一审核:章芸 第二审核: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