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育人:跟孩子一起学会健康使用手机
“孩子为什么容易沉迷手机?手机本身的设计、孩子爱玩的天性,加上孩子往往学习压力比较大,都是原因。”青年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宜“疏”不宜“堵”。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张洁提出了她的建议:
第一,规则制定要科学,有禁区也要有福利。
例如,家庭里这三个地方不应该带手机:饭桌,刷着手机吃饭会影响肠胃消化;床,睡前看视频会影响视力和睡眠;卫生间,有很多孩子一进厕所就是半个小时,其实就是进去玩了。
但规则不能只是无尽的压力,应该给孩子自由自在、光明正大使用手机的时间。同时,家长还应注意: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家长更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第二,规则执行要公平。
家长可以和孩子商定,结合家庭实际情况,与孩子签订一份“手机使用协议”,约束家长和孩子手机使用时间。签订后家长以身作则,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遵守规则,互相监督。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机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频繁用手机,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机就难有效了。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监督使用手机情况。孩子放学或者父母下班后,统一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真的必须要使用手机的话,需要向对方提出申请。
第三,丰富孩子业余生活。
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是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约了孩子本有的活泼和玩耍。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有心思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第四,信任孩子。
要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强大到成为手机的主人。要给孩子一个出口,当孩子非常合理地完成了作业,可以有一段光明正大、自由自在使用手机的时间。
家长要做好心理调整:玩手机、玩游戏都不是十恶不赦的事情,要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孩子如果躲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手机,更危险。
第五,理解、帮助孩子。
当孩子违反“手机使用协议”的时候,家长不能责备说“你肯定做不到,不如把手机给我”。
要明白即使是家长,有很多时候,自制力、理性的能力也是要不断锻炼的。我们要有耐心地帮助孩子、相信孩子。同时,家长也要坚定原则,不能孩子一哭就把手机给他。
呼吁放下手机是一种形式,归根结底是希望家长和学生一起作出改变,发掘更多除了手机以外的生活中的快乐,创造出更多的家庭共同话题。(文字:胡晓艳 图片:网络 审核:邹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