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词古韵 探寻教学之法
——指向文化传承的小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专题活动报道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为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规律,落实《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升教师古诗词教学技能,3月15日下午,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婷、任丽芳工作室成员及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语文组全体教师齐聚学校录播教室,开展了“品味诗词古韵,探寻教学之法”古诗词专题教研活动。
言传身教,以范促学
顶山实小徐莉莉老师执教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从军行》。在授课过程中,徐老师以饱满的情绪不断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她以图文复习的形式进行导入,揭示诗题。通过初读古诗感知画面,并重点聚焦边塞环境,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从军生活的艰苦。在品读诗句时,她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感悟诗情。同时,徐老师擅长借助多媒体,在播放的视频中,那荒漠古战场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激烈的战斗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六下第四单元《竹石》一诗由顶山实小谭杏子老师执教。谭老师教态自然,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中,她精心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诵读导入,回顾题画诗;
借助预习,整体感知诗意;借助背景,深悟古诗意境;故事拓展,强化单元要素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整堂课,虽然节奏紧密,但学生均能积极地主动参与其中。正是因为谭老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相信学生,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浦口实验小学廖晓妤老师执教的是六下第四单元的《石灰吟》。廖老师充分挖掘古诗的意蕴,创设情境,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想象画面,感悟诗意。同时,廖老师通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意象所寄托的诗人的主题情感,从诗人之志,展现了一节情思合一的深度课堂。
评以潜心,行以致远
课堂展示结束后,三位执教老师结合授课感受向在场的听课成员细谈了自己的得与失,这也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刻思考。随后,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婷老师对三节课例进行了细致点评,她指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注意诗句的内在关联性、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使古诗词教学更有语文味,此外,教师还要善用核心问题撬动学生的思维,抓住课堂中真实的思维发生。最后,周特还强调,古诗教学还应加强个体化的朗读指导,应让孩子们在吟诵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志向。
潜心深研,共同成长
最后,学校林莉校长对此次活动作了总结讲话,她表示人生自有诗意,古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教师是诗词的传播者,所以要深入浅出地将诗词的含义、意境、韵味与现实共振,传播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热爱诗词,乐于吟诵,弘扬传统文化。
赴一场古诗词教学研讨,共赏古韵国风。此次教研活动深入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对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的深刻叩问。 (文字:谢雪琼 照片:毕玉蓉 第一审核:章芸 第二审核: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