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润童心 经典“咏”流传
——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第一届古诗词吟咏大赛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种类繁多,美不胜收。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的要求,开拓学生视野,建立文化自信,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特开展“诗意润童心,经典‘咏’流传”第一届古诗词吟咏大赛。
本次比赛共分为四个篇章,孩子们穿上汉服,穿越千古江山,体验百年悲欢,用独具魅力的演绎将古诗词唱响时代殿堂。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们的精彩瞬间!
篇章一:诗词中的童真童趣
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归家,赶忙趁着东风将风筝放上蓝天。盛夏时节,孩童乘着小船,划过池塘表面的浮萍,偷偷采摘白莲,而后乘船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是欢声笑语,“溪头卧剥莲蓬”却也乐得自在,同样是《村居》,孩子们的生活却不一样。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篇章二:诗词中的四季之美
欧阳修曾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正是有了分明的四季变换,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无限的趣味。
听,几声清脆的鸟鸣,惊醒了沉睡的大地;看,柳芽萌动,咬碎了严寒的包裹;花瓣绽放,展露羞涩的心扉。炎炎夏日,当属莲花最盛。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观荷叶亭亭,闻荷香阵阵,唱一曲清新的莲歌。春是一年之始,秋是一年的尾声。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笔下的秋天却透露着一股清凉: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如此清新脱俗的诗伴着孩子们稚嫩的嗓音,缓缓唱出,定是一场美妙的视听享受。
篇章三:诗词中的思乡怀友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放。
如果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李白,就是站在盛唐时代顶点上的诗人。他用他的天真,用他的热情,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浪漫主义诗歌。其送别诗、思乡怀友诗更是风格各异,别具一格,不落俗套,首首经典。
篇章四:诗词中的报国之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现如今,我们再颂慷慨壮美的诗词,向英雄们致敬,为盛世荣光而自豪。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养分,凝聚着十三亿人民的磅礴力量。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的人格脊梁!(文字:董余凡 图片:陈宇、蔡清雯 第一审核:章芸 第二审核:刘成)